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陈金华教授漆画进入人民大会堂委员长厅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8日 来源:

  5月11日,漆画家、我校艺术学院陈金华教授为人民大会堂委员长厅创作的大型漆画屏风《国色天香图》《青翠云霄图》顺利完成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为满足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和每年全国人大主席团会议的需要,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改扩建,新建了一个永久、固定的常委会会议厅和六个分组会场。经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徐里教授推荐,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特邀陈金华教授为综合会议室创作漆画屏风《国色天香图》、《青翠云霄图》。该作品历时4个多月创作完成,将永久陈列在综合会议室内。为感谢陈金华及徐里的辛勤创作和无私奉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还向两位教授颁发了人民大会堂收藏证书。

  作品的画芯尺寸长5.15米,高2.6米,净重约400公斤。屏风为单体双面,画芯两面各有一幅画作,运用木条铺设画芯底,进行翻面创作。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创作难度极高。以国花牡丹为创作题材的《国色天香图》运用了56朵牡丹展现出56个民族的丰富多彩;《青翠云霄图》以青竹为创作主题,象征中华民族的非凡气节及改革开放以来节节高的幸福生活。两幅画作以暖色调与冷色调的强烈对比,既反映出传统的民族题材,又反映出当代艺术的绘画语言。画面追求平面与立体、色彩气氛的营造与东方造型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旨在彰显中华民族的艺术风格,并将传统风骨与现代气质熔于一炉,从而使其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与独特风格,彰显了他坚持“艺术心灵的冲动,来自于我眼中的世界”的创作理念,是陈金华四十年来在中国漆画创作领域努力探索的成果,同时也是陈金华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杰出贡献。

  陈金华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漆画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由他带领的厦门大学漆画团队,在近几年的全国美展、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福建美术晋京大展等重要学术赛事中频频获重大奖项,获奖数位居全国前茅。

  鉴于福建在全国名副其实的漆画大省地位和我校艺术学院在漆画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学校正筹划成立“厦门大学(中国)漆画创作研究中心”,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我校漆画教育和研究上更高水平。

  厦门市委办公厅主任陈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朝辉、林聪明,市文联党组书记张萍、我校副校长吴世农,校友总会副理事长潘世墨,艺术学院院长苏力、党委书记林公明等领导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陈浪)

他为人民大会堂委员长厅创作漆画——访艺术学院陈金华教授

  如果你到过学校颂恩楼二楼大厅,一定看得见那幅厦大校园风光的屏风画作,如果你到过科艺中心二层两边楼梯出口处,一定会看到那色块艳丽、线条优美、色彩斑斓的画作。这些画作是漆画,是一项新兴的画种,它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因为融合了国画、油画和其他画种的特点,又具有其他画种不可代替的艺术语言,而且经久耐用,不易弄脏,利于保存,漆画现在已渐渐成为国内美术院校看好的一个艺术画种,并不断出现在各大会客厅、接待室、星级宾馆、办公楼大堂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艺术感。学校这些漆画,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出自漆画家、我校艺术学院陈金华教授之手。

  从元旦到现在这四个多月,陈金华除了上课等重要事情,总是往位于五缘湾上古文化展览馆的工作室跑,因为他要在“五一”节前完成一项任务——画好两幅大型漆画屏风作品。这两幅现在已经完成的作品,几天后将启程,安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委员长综合会议室内永久陈列。

  5月14日下午,在陈金华的带领下,记者在工作室内见到了这两幅画作,第一眼望去时,气势恢宏,一股大气油然而生,立在工作室内的这两幅画作分别画在一个长5米多,高近3米的画芯两面,一面是《国色天香图》,56朵牡丹争奇斗艳、五彩斑斓,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友爱、携手前进,一面是《青翠云霄图》,青青的翠竹节节攀高直挂云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节,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节节高的幸福生活。

  “画这两幅作品难度不小呢,创作过程遇到并解决了以前从未碰到的技术难题。”陈金华说,“去年12月中,我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创作邀请函,当时脑海里就只有四个字“责任重大”。立马按照要求进行画稿的构思,随后就是一遍遍的送审和一遍遍的修改,只为了能更贴近要求,更能突出主题元素,画面艺术效果更纯粹,也更加自然、生活化,通过构图、造型和色彩,把它的精神反映出来,雅俗共赏,使画面整体效果与大会堂肃穆典雅的氛围融在一起。”

  在草图上“折腾”了一个多月,正稿终于敲定了,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然而,一切还不是那么简单。漆画并不像传统国画或者油画那样,画家只需要把宣纸和画布一摊就可以创作,漆画首要的是要做好底板,没有好的底板基础就没有上佳作品,况且,这次要画这么大的一幅画作,没有一整块画芯可以用,只能靠拼接,同时,还要保持各板块之间的平整,保证连接处无缝隙,整体的骨架结构合理牢固,不易变形,让坐在上面作画的一群人不把画芯压弯……为此,陈金华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先考虑好,设计了好几套做板的方案,最终确定一个可行实用的最佳方案,然后,用砖瓦灰调大漆刮底灰,画面两面四个边表层裱上纯亚麻布,再刮细灰、刷漆,一块质地优良平整坚实的画芯这才完成。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金华和他的助手、学生们把心思都用在这幅画上,按照他的话说,“少则四、五人,多则八、九人,为了节省路途时间,干脆就和学生租住在五缘湾附近了”,这么大的一幅画作,每一道工序做完,都要等它风干,才能进行下一道,每一道工序,都要想着怎么跟后面的工序相衔接。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都要与其他人的工作相配合、协调一致,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要把握,画面上各个部分的色彩浅淡要把握、创作时各种材料穿插呼应的拿捏要把握、局部的琐碎细节更是要把握。“很多东西都是在具体画的时候逐步完善的,工作量这么大,我们每天只能完成巴掌大的一块,说实在话,这几个月我心里是比较忧虑的,有点发毛,总怕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有很大差距。”陈金华如是说。

  让陈金华发毛的其实还有其他原因:这幅拼接起来的画芯厚度不小,重量更是足足有400公斤,创作时,陈金华只能在工作室天花板上装上葫芦吊,用铁链拴住画芯,完成一面后再翻面继续画,而不能同时进行,一方面时间紧,怕完不成,另一方面由于不是直立着,他并不知道立起来后的效果是怎样的。“创作时怕意外发生,这个画芯我们尽量少去翻动,我都是站梯子上看效果,直到这几天把它真正竖立起来,我才真正看到它的实际艺术效果,总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从小酷爱绘画的陈金华199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漆画专业,20年来,他潜心于漆画创作中,将自己在油画创作和设计方面的功底运用到漆画创作中,丰富了画作的美感和韵味。他的作品20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重大美术展览并多次荣获大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短短两三年,他带领辅导的厦大美术系漆画团队,近70件作品入选全国美术展览,20多件获奖。有5位学生在学期间已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关注。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每次有重大的漆画创作,总是少不了陈金华的身影,这次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更是因为他在漆画方面的成绩,然而,完成创作的陈金华却没有太多的兴奋感,他现在思考的,是这两幅画作的后期完善工作、是如何包装好、运输好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它是福建的、厦门的,更是厦大的。是厦大人送给全国人大的一份礼物。在谈到感触时,他很认真的说,“这次创作,其实单凭个人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要靠各级领导关怀、各部门支持,要靠整个团队。参与此次画作的助手和同学们都很辛苦,这是一支能打硬战的队伍,是团队战斗力的试金石。不过,我想他们一定从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通过这次辛苦创作,认识到了漆画创作的整套技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全部工序,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对他们都是大有裨益的。”

  (文\图 陈浪)

理论宣传月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