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中国高中学生化学“全运会”之称的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6日在厦开幕。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91名高中化学“尖子”走进赛场,享受在化学奇妙世界里竞技的快乐。从他们中产生的优胜者将组成国家队参加今年7月在土耳其举行的第43届国际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据中国化学会顾问、本届冬令营名誉营长习复介绍,本次竞赛参加代表队之全、选手之多均为历届之最。习复说,这项赛事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在每个省举行省级初赛,然后再从获得省赛一等奖中选出6名参加决赛,因此,这191名选手堪称尖子中的尖子。
我校副校长孙世刚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自举办以来,对于激发和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造精神,普及化学知识,引导高中学生接触化学发展前沿,培育优秀化学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厦门大学能与福建省化学会一起承办这项活动,给了厦大一次展示国家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形象和让国内高中生化学精英接触了解厦大的好机会。希望大家在比赛之余多到厦大走走看看,欢迎参赛选手今后能来厦门大学学习。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是全国高中学生最高水平的化学赛事。本次竞赛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福建省化学会和我校具体承办,历时8天。根据安排,选手们将于7日和8日先后参加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最终角逐出一、二、三等奖各个奖项。结果将在11日上午揭晓。
(李静 李竟菲)
同步新闻:化学“前辈”勉励青年学子:去除功利 探求科学
一般意义上,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能参加一项高水平的国家级赛事并获奖,就往往意味着增加了高考加分或者保送的筹码。在6日举行的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开幕式上,众多化学“前辈”和专家们倡导参赛选手们要摒弃功利,为热爱而竞赛。
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希用诗意的语言向台下坐着的化学“尖子”们致辞。他说,化学就像一棵魔法树,每个热爱它的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枝。通过不懈地攀登和挑战,人们会登上数不尽的灿烂顶点,这些顶点可能是化学的“主干”,也可能是伸向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其他的学科道路。
张希深信,来参加竞赛的学生,都是对化学本身充满热爱的,而不是把此次竞赛仅仅当作高考的另一个途径,他说,“这次冬令营,只是人生很小的一件事,要重视它,但它不是唯一。”张希希望,此次,参赛选手无论是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还是因为成绩不佳与理想暂时失之交臂,都要记得——“一个化学家不是一次考试或竞赛造就的,他需要对化学的热爱,更需要执著的努力和追求。”
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说,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有一天,我们的竞赛不加分了,不保送了,但仍然有一大批的孩子愿意参加到竞赛中,这才是真正地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当然,让竞赛回归本位,弱化功利诱惑,需要全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2010年11月20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宣布,规范和调整奥赛、部分科技类竞赛和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其中,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今后不再具有保送资格,省级奥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不再具有保送和加分资格,只有国际奥赛的参赛者保送生资格被保留。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这项新的加分政策,他们参加高考的年份是2014年。而2010年(含)以前已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仍可适用调整前的相关政策。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这项政策,张希表示自己非常赞同。当被问及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影响竞赛的参与度时,张希明确表示不会。他说,只要是真正喜欢化学的人,它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比赛成绩及与此附加捆绑的一些东西。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也出现在了此次比赛中:与以往任何一项高水平的赛事一样,竞赛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大、西安交大等多所名校的招办前来招揽化学“尖子”。但是,在日程安排上,主办方将各校举行招生咨询宣讲会的时间放在了10日比赛结束后,“在竞赛中不允许举行任何招生宣传,以免干扰影响学生,毕竟招生不是竞赛的内容,要让同学们心无杂念地进行比赛。”赛事组委会秘书长、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陈毅辉说。
(李 静)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